HOME   -   教科文足跡
2018年 - 教科文總部 與阿曼、奈及利亞駐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合辦國際和平大會
2018年9月17-19日,阿曼、奈及利亞駐教科文組織代表團與淨空之友社於教科文組織總部共同舉辦國際和平大會,主題為「多元文化的對話和教育,實現一個和平、和諧和寬容的世界」。来自全球35個不同國家的超過一千名參會者蒞臨現場。
老和尚先後發表《如何提高跨文化、跨宗教對話的效率》《愛的教育成就持久和平》《提倡孝道 民德歸厚》《為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共處「接棒」》的演講,分享落實宗教教育、促進世界和平的系統方法,並提出「常相集會、和諧共榮」的文明理念。
如何提高跨文化、跨宗教對話的效率——以「四攝法」促進社會和諧與寬容的經驗
2018年9月17日
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尊敬的總幹事阿祖蕾閣下、大會主席阿羅薇閣下、執行局主席李炳鉉閣下、諸位大使閣下、諸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很榮幸,能在此與大家探討跨文化、跨宗教對話促進世界和平的話題。我們從二OO六年起,就經常在教科文組織舉辦活動,至今已經十二年。今天看到在座的許多老朋友與新面孔,一起來關心這個涉及人類命運的主題,我感到非常歡喜!
  跨文化、跨宗教對話是許多有識之士正在努力進行的事,但是有些人質疑其效果,他們認為,這些對話偏重於講說,而缺乏實際行動。如何才能提高跨文化、跨宗教對話的效率,而產生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要點。
  我推薦的方法是「四攝法」。我從一九九八年起,在新加坡推展宗教團結。我們將新加坡九大宗教團結成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新加坡政府表揚我們的成績。新加坡一位高級部長問我:我們新加坡的宗教聯誼會(IRO, Inter-Religious Organisation)努力了五十年,但是還沒能達到這麼好的效果,您是怎麼做到的?我回答他,我用的是四攝法。
  人與人之間必須時常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與友誼,那麼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最怕的是不互相往來,彼此愈猜愈訛,關係就容易惡化。四攝法就是促進人際交往的方法。以下以新加坡為例,簡單介紹四攝法。
  一、布施:主要是多送禮、多請客,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到了新加坡,首先拜訪各大宗教,贈送每個宗教十萬元新幣,贊助他們的慈善事業。這個大禮引起了他們的重視,然後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交流。我們時常互相送禮、互相請客,增進彼此的友誼。
  二、愛語:所說的都是溫和柔軟的言語、真正關心對方的言語,也是對方歡喜聽、樂意接受的言語。宗教之間要互相讚歎,避免有所批評。宗教之間最忌諱拉信徒,所以我們讚歎每個宗教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隨個人的意願,信仰哪個宗教都好,不應拉別的宗教的信徒。
  三、利行:所做的都是對別人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有一次,新加坡某個宗教所辦的學校需要一筆錢,因為所租的校地的主人要把地賣掉,他們必須把地買下來。這筆錢的數額超出我們對外贊助的範圍,所以我們無法贊助他們。於是,我們發起一個義賣活動,聯合各宗教,也邀請了地方官員一起參與。一天的義賣下來,所收入的已經超過所需要的數額。我們將這些收入全部給了這個宗教,解決他們的問題。
  四、同事:大家具有相同的目標,共同從事一項事業。新加坡九大宗教團結之後,大家共同的願望就是促進全世界宗教團結。二OO六年,我們在教科文組織舉辦衛塞節慶祝時,新加坡九大宗教的代表上台,手牽手共同為世界和平祈禱,感動了當時的與會者。
  組團旅遊是團結宗教非常好的方法。我曾經陪同新加坡宗教代表訪問過中國。平時這些宗教領袖都很忙碌,很少有機會見面;即使見面,頂多也只是一、二個小時而已,不容易深談。組團旅遊就不同了,每天從早到晚在一起,無話不談,有很多機會互相認識與互相學習。一次旅遊下來,大家都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二OO一年,我應當時澳洲移民部兼多元文化部部長菲利普.盧鐸先生(Hon. Philip Ruddock)邀請移民澳洲,協助澳洲政府團結宗教、團結族群。我在昆士蘭州圖文巴市從事這兩項工作,所用的也是四攝法。十多年來,我們成功的將圖文巴十多個宗教團結起來。近年來,我們每年都到教科文組織來匯報圖文巴和諧工作的成果。去年三月,九位教科文組織的大使訪問圖文巴,親身見證了當地和諧的氣氛。
  我報告到此。希望「四攝法」有助於提高跨文化、跨宗教對話的效率,為促進世界和平、和諧與寬容做出貢獻。謝謝大家!
 
愛的教育成就持久和平——二〇一八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大會講話
2018年9月18日
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尊敬的諸位大使、諸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很歡喜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討論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智慧的教育對世界的貢獻,這是一個無比殊勝的機緣!
  記得法羅主教及其他大使閣下都曾經說過:今天全世界所面臨的種種動亂、衝突,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無知。因為無知,不知道神愛世人的真諦,不了解宇宙萬法原本就是一體,這就產生了對立與衝突;對立衝突升級,就演變成鬥爭與戰爭。所以,東西方的古聖先賢都是一生從事社會教育,幫助人們啟發真實的智慧。我們認真學習就會發現,他們無一不是將自己心裡的神聖的愛展現出來,再傳給世人,教人愛人如己。
  很多人問我,什麼是宗教?我們的答覆就是一個「愛」字。神愛世人,宗教教育就是愛的教育,這種愛是每個人自心當中本有的,是神的傑作。如果能愛人,就不會害人,社會環境就會慢慢好轉。人人學會像上帝一樣的愛世人,一切的動亂都化解了,世界就和平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世界迫切需要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包括倫理、道德、因果和聖賢智慧的教育,這四種普世教育是所有宗教所共有的。對於落實宗教教育,有信、解、行、證四個過程:對宗教教育要產生信心,在信心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了解,然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充分實踐之後,達到了正己化人的效果。身心安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安定,就證明宗教教育確實能夠帶來和平。
  真正展露愛心的人,才能將愛的教育帶給世人。如何做一個真正有愛心的人?必須通過教育。真正的愛心是自他一體的,純淨純善,沒有任何條件,正如佛法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一體的愛,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是受到了蒙蔽而無法展現。通過學習經典,讓我們了解這種神聖的愛的偉大,也願意讓神聖的愛來指導我們修行。修行成就的聖賢不僅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而且還能啟發別人破迷開悟,回歸光明,這就是聖賢智慧的教育。
  體會一體的愛,要從倫理教育的「父子有親」開始,然後通過道德教育與因果教育加以擴大。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愛不是哪個人發明的,而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從這個親愛擴展出去,就是仁愛;能夠推己及人,自然而然「凡是人,皆須愛」。這是我們真心的顯露,儒家稱之為「孝」,佛家稱之為「大慈大悲」,《聖經》稱之為「上帝之愛」(God’s love (Romans 5:5))。而且,《聖經》很明確的說:「神就是愛」(God is love(John 4:8))。佛經也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語氣多麼肯定!
  能夠愛人,就懂得自愛;懂得自愛,必然也能夠愛人。儒家說這個境界是「天人合一」,佛家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聖經》教我們「一切與基督同歸於一」(bring unity to all things in heaven and on earth under Christ(Ephesians 1:10))。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懂得自愛、懂得愛人。能夠自愛是自利,能夠愛人是利他,自利利他達到究竟就是宗教教育的圓滿。
  中國古人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從自愛而逐漸擴大愛人範圍的過程。所以一切都從每個人自身的修養做起,必須依照信、解、行、證的次第,逐步落實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智慧的教育。
  所以第一步是信心。如何才能讓人產生信心?必須有人做出榜樣、做出示範點,大家看到了才會生起信心。為了這樁事情,我們二OO五年起,在我的家鄉做了一個為期三年的實驗。那個小鎮有四萬八千人,我們在那裡建了一個教育中心,推廣倫理、道德、因果與聖賢智慧的教育。首先要培訓老師,我們從報名的三百多位老師當中,篩選了和我們信念一致的三十七位老師,我們要求這些老師自身必須先落實四種普世教育,因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經過了兩個月的學習與落實,他們真正做到了,然後讓他們到鎮民家裡去拜訪,把這些教育的成果展示出來,並鼓勵鎮民到教育中心來上課。經過了幾個月的教學之後,小鎮風氣產生大幅度的變化:居民們內心的愛被喚醒了,犯罪率和離婚率都大幅下降,幾近於零;街道整潔了、家庭和睦了、鄰里和諧了,商店裡不再發生竊盜事件,出租車司機都能拾金不昧等等。這讓我們看到了「和諧社會、禮義家邦」的雛形,彷彿回到了中國古代純樸的社會一般。二OO六年十月,我們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做了八小時的報告以及三天的展覽,公布這個示範點的成果,獲得了與會者的肯定。
  在上述這個實驗當中,老師們和鎮民們都是先對這個愛的普世教育產生信心,然後學習、了解,接著實踐、落實,最後證明這個教育確實能夠帶來和諧的社會。就像這個範例,我呼籲各宗教都建立宗教聖城,將各自宗教的愛的教育落實在生活當中,讓全世界想要見證的人都能夠看到愛的教育的成果,這將對社會和諧產生極大的貢獻。如果世界上這樣的示範點愈來愈多,人們就會愈來愈覺醒,唯有回歸宗教愛的教育,世界才能夠恢復安定和平,那麼,世界永續和平的夢想就為期不遠了。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人類美好的未來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最後,祝福大家幸福美滿、一切吉祥!祝福世界安定和平、永續大同!謝謝大家!
提倡孝道 民德歸厚——二〇一八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祭祖大典致辭
2018年9月19日
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尊敬的各位大使閣下、各位宗教領袖、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聚一堂,參加莊嚴殊勝的全球祭祖大典,緬懷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報本反始,提倡孝道,這個意義格外重大。
  眾所周知,世界上各個國家、民族、文化和宗教,都有孝親的優良傳統。基督宗教說:「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馬太福音》第十九章)伊斯蘭教說:「你們當孝敬父母,當善待親戚、孤兒和貧民。」(《古蘭經》第二章)猶太教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第二十章)祭祖具有與這些傳統一致的孝道精神。對於千百年以前的祖宗都能夠虔誠祭祀,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盡孝的道理!
  中國儒釋道傳統文化也非常重視孝道,不僅祖先、父母在世時重視孝道,而且在他們過世之後,還通過祭祀來表達孝思;如此誠敬敦厚的作法,有助於淨化社會風氣。《論語》有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是指喪盡其哀,追遠則是祭盡其誠。喪祭都能夠竭盡孝思,不忘根本,則風俗民情必然會趨向淳厚善良。
  我們自二O一二年起,每年在香港舉辦祭祖大典,以此來提倡孝道。多年來,我們將祭祖的風氣帶到世界各處,包括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英國和法國,得到世界不同國家、族群、文化人士的認同。在英國的祭祖活動當中,有一位來自天主教家庭的女士表示,所有宗教都應該互相往來、共同祈禱,且對其他宗教信仰敞開心懷。有一位孟加拉裔女孩特別喜歡祭祖大典,她覺得不但現場演奏的雅樂非常優美,而且所有環節都很完美,彷彿穿越到另一個時空。有一位非洲裔的青年熱情的表示,祭祖大典儀式棒極了!儀典中獨特的行走方式、莊嚴的禮服、震撼的鼓聲,以及供奉祭品時的誠敬與莊重,在在都表達出對祖先的尊重。祭祖大典提供文化交流的機會,使他感到非常有趣。為何祭祖大典能得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宗教人士的認同呢?關鍵在於誠敬的孝道精神。
  讓我們瞭解一下祭祖的程式和意義。祭祖大典分為二十九個程式,主要祭儀為:監禮官及主祭官、陪祭官就位、啟扉、迎神、進饌、初獻禮、恭讀祝文、亞獻禮、終獻禮、飲福受果、送神、望燎等等。從通贊宣佈祭典開始,直到最終祭典禮成,所有的儀程有條不紊的依次進行,體現出聖賢文化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善始善終的精神。
  一、孝道傳統的體現
  祭祖大典自始至終是孝道精神的體現,如啟扉是開啟門扉,準備迎接神明和祖先;鳴炮是請神明、祖先鑒察,及示尊崇與追思;迎神是迎請神明、祖先降臨的儀式,由禮生提雙燈、雙爐,持扇、傘,依序走出大門,迎接神靈。這是以誠敬心追念先祖的儀式。中國古人講求敬神如神在,迎神與恭迎貴賓的性質相彷。
  二、以和為貴的精神
  祭祖大典以擊鼓、叩鐘和奏樂來體現出對於善德的稱讚。祭典開始時有鼓初嚴、鼓再嚴和鼓三嚴,由樂生敲擊晉鼓,節奏由慢轉快、由強轉弱,接著再重擊鏞鐘結束。擊鼓和叩鐘的作用在於提醒大家,祭祀禮儀必須真誠恭敬,及體會鐘鼓雖然空空如也,而能隨叩隨響,表心清淨則生智慧,有智慧則能應萬變。
  在祭典的過程中,樂生以中國傳統古樂器演奏《鹹和之曲》《寧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這是北宋大成府所編纂的樂曲,源於孔老夫子所推崇的「韶樂」。樂曲八音齊全,古樸純正,典雅悠揚,在禮樂合一的祭典中演奏,體現出中正平和,以及「禮之用,和為貴」的精神,代表致祭者用最虔誠的心緬懷祖先。樂曲所讚頌的「和」的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三、慎終追遠的德教
  在祭祖儀式中,處處體現出慎終追遠、事死如事生的德教精神。如進饌,這是呈獻祭品供神明、祖先享用。祭祀講究「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供奉食物給祖先,就如同祖先在世一般。上香是主祭官詣神位前上香致祭。香代表信心,對神明和祖先有虔誠的信心;香也代表資訊,將子孫內心的誠心傳達上去。
  三獻禮是祭典最為核心的重點所在。「獻」是獻爵的意思,是呈上最隆重的敬意。行禮時主祭官詣酒樽所,由酒樽生注酒,再詣神位前獻爵、奠帛,儀式莊嚴而隆重。
  四、餘音繞梁的祝禱
  祭祖典禮中有恭讀祭祖文,祭祖文的內容主要是緬懷祖德、承傳聖學、祝禱福佑。飲福受果是請主祭官受用酒和祭品,以表受神明的庇佑與祝福。望燎是主祭官到望燎位行注視禮,執事者焚燒祝文、絲帛,以誠敬的心完成獻禮的程式。
  由上可知,祭祖大典在在處處體現出誠敬的孝道精神,這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傳統美德,值得大力提倡。這是我們在教科文組織舉辦祭祖大典的意義之所在。希望通過提倡孝道、恢復傳統,能夠端正世道民風,從而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值此祭祖大典舉辦之際,虔誠祝福世界各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祝福各族群、各文化、各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祝福世界和平,盛世大同!謝謝!
 
為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共處“接棒”——二〇一八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大會閉幕演講
2018年9月19日
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尊敬的諸位大使閣下、諸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為期三天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大會已接近尾聲。這次大會邀請了教科文組織的領導與大使們、各方的專家學者們集思廣益,發表了跨宗教對話促進和平的實踐成果,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對社會和諧的貢獻,跨文化與跨宗教互相理解、共存共榮的重要性等重要談話。議程中還舉辦了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讓我們緬懷祖先,不忘根本。在此,我謹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向諸位和平使者的無私付出,表達由衷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正如接力賽跑一樣,每個人、每個團體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如果大家都能夠奉獻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就能使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共處更臻完善,世界和平也由此產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
  從二OO一年起,我們在澳洲圖文巴市致力於宗教團結與族群團結,做出了一些成果。去年三月,我們邀請教科文組織九位大使參觀圖文巴,大家看了很歡喜。回到教科文組織之後,大使們為我申請了一個辦公室,名為「淨空之友社」,並於去年九月正式成立。「淨空之友社」的使命,在於推動宗教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促進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共處。我們相信,這些工作有助於教科文組織完成其促進世界和平的使命。
  今年五、六月間,我分別與二十幾位大使見面交流,大家就如何解決多元族群、多元宗教之間的矛盾衝突,真誠的交換了意見。我們都感到,一切鬥爭產生的根源就是無知,而智慧正是化解這些危機的解決方法。如何才能產生智慧?必須靠宗教教育。
  學習各宗教聖典
  世界上各大宗教的創始人,都是明心見性的社會教育家;明心見性就是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宗教創始人把真理講述出來,記錄在經典裡。他們所教導的都是愛的教育,是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智慧的教育。學習這些經典、落實這些經典,我們就會充滿智慧,遠離無知。
  有鑑於學習落實各宗教經典至關重要,我們從世界十一大宗教聖典中擷取精華經句,編成一本小冊子:《神愛世人》(God Loves All Beings)。希望讀者們認識到,眾神都擁有一體不二的大愛,世界宗教是一家。今年六月至七月間,我在淨空之友社的攝影棚內,與大家分享了十四集學習《神愛世人》的心得。神聖的愛是我們學習的基礎與核心;丟棄基礎,宗教團結的意義就失掉了。所以《神愛世人》這本小冊子,可以幫助我們契入大愛的和諧境界。
  《宗教經典三六O》(Scripture 360)是澳洲、新加坡與香港宗教代表們整理出來的一部叢書,從宗教經典選出精華三百六十小段,方便學習者入門。
  我們要把神聖的宗教教育找回來,認真學習;先學習自己的宗教,然後再學習其他宗教,求同存異。終極的目標,希望世界永遠不再有衝突、不再有對立、不再有誤會,希望這個地球上真正的和平能夠實現。
  和諧博士,培養後進
  威爾士大學休斯校長也瞭解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和諧博士班」的方案,要為各宗教培養傳教師。初期目標是招收二十五位學生,不僅深入自己的宗教經典,也學習其他宗教的經典;三年畢業,拿到博士學位。我們希望這個博士班完成之後,能夠擴展為「宗教教育學院」,也招收本科生與碩士生;若干年後,進一步發展為「世界宗教大學」,每個宗教設立一個學院,培養各宗教的傳教師。將來這些不同宗教的傳教師都是同學,不僅彼此和睦相處,也教導信徒們與其他宗教徒和睦相處。
  有了這些後繼的接班人,我們的心就安了。希望各宗教都能回歸教育,世世代代把宗教教育發揚光大。東方復興儒釋道教育,西方復興宗教教育,那麼,一切衝突都能夠化解。人學宗教愛的教育,決定不會跟人發生衝突,別人惡意對我,我以善意回報。我們深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通過宗教教育,能將惡人感化成善人,暴戾的人感化成和諧的人。
  常相集會、和諧共榮
  地球的和諧關乎每個人的幸福;創造和諧,每個人責無旁貸。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南傳《大涅槃經》中就告訴了我們世間興盛與衰微的方法。當時阿闍世王想要征伐越祗人,他先派遣宰相瓦沙卡羅去向佛說明這一情況,佛聽完宰相的話,就向弟子阿難詢問:「你是否聽聞越祗人常相集會?」阿難回答是的。佛說如果是這樣,越祗人只會興盛,不會衰微。接著,佛又詢問了六樁事情:越祗人是否和諧的集會與散會,和諧的完成各人的任務?是否凡有所作為,皆依照古人所傳的制度,不擅自增減?越祗人是否恭敬尊奉其年長者,並接受其忠告?最後佛說,如果這七樁事情都還在履行,那麼越祗人就只會興盛,不會衰微。
  根據佛經的這個典故,我們可以對當前世局有所判斷。大使們在會談中告訴我,有些地區反對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交流,而另有一些地區,雖然開放了多元文化宗教對話,但是他們的目的卻是通過對話,發現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從而迫使對話終止,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正如這次大會中大使與專家們分享的,跨宗教對話確實能夠解決矛盾與衝突,促進社會和諧。這也符合佛所說的「常相集會」「和諧的集會與散會,和諧的完成各人的任務」。
  關於「有所作為,皆依照古人所傳的制度,不擅自增減」,宗教教育正是宗教創始人留下來的最好的制度。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各宗教愛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與聖賢智慧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就能夠達到文化之間、宗教之間的和諧共處。從這次大會我們和平使者的分享當中,也能肯定這一點。
  關於「恭敬尊奉其年長者並接受其忠告」,本次國際和平大會邀請教科文組織的領導與大使們、學者專家們來演講,分享他們的理念與經驗,正是落實了這項原則。
  佛所教導的「常相集會」等七項原則,跟我們日常用的「四攝法」原理相同。運用四攝法,我們團結了新加坡九大宗教,也團結了澳洲圖文巴十幾個宗教,證明了宗教確實能夠團結,回歸宗教教育確實有助於社會和諧。
  各族群、各宗教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何不放寬心胸,互相包容,讓地球花園百花齊放、奼紫嫣紅!讓其他族群的文化、信仰,為自己族群的文化、信仰注入新動力、增添新生機!
  結語
  實現世界和諧的進程也許曲折反覆、步履艱難,但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和勇氣,把神聖的和諧事業,全力以赴傳承下去。開放包容帶來文明的進步,封閉對立只能摧毀人類家園。讓我們努力從自身做起,秉承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互助合作的大局觀,拒絕自私自利、短視封閉、單邊對立、武裝暴力的狹隘觀,共同為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共處接棒,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和諧花園,讓和平的火炬、神聖的光明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祝福大家身心安康、六時吉祥!祝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共處、共用太平!祝福世界安定和平、永續大同!謝謝大家!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