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教科文足跡
2017年 - 教科文總部 與泰國駐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合辦國際和平大會暨全球祭祖大典
2017年9月26-27日,泰國駐教科文組織代表團與淨空之友社於教科文組織總部共同舉辦國際和平大會,主題為「選擇惡性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會有受不盡的災難;放棄惡性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會有享不盡的福報。」
老和尚於26日發表《愛民親民的國王》演講,緬懷已故泰王;
於27日發表《宗教教育實現寰宇和諧》演講,闡釋所有宗教所教導的都是愛的教育,都是關於倫理、道德、因果,以及一體不二的聖賢智慧的教育,望通過宗教教育的復興,實現世界的安定與和平;
淨空之友社於28日舉行首次「全球祭祖大典」,老和尚發表《提倡孝道,促進和平》演講,闡釋祭祖的意義是「緬懷祖德,提倡孝道」以及「禮樂教化,以和為貴」,「孝」文化為世界各民族、各宗教所共有,而將父母、子女間的親愛擴大到愛一切人,這正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大典邀請到時任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邁克·沃博思先生閣下(H.E. Mr Michael Worbs)擔任主祭官。
愛民親民的國王——二〇一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會議「緬懷泰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發言
2017年9月26日
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
  尊敬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閣下、世佛聯主席宛納梅提先生、各國大使代表、各位宗教領袖代表、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是一個莊嚴的日子,我們能夠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共同緬懷已故泰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可以說是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我們從普密蓬•阿杜德陛下在位七十年的行誼來看,他確實是愛民如子。泰國人民常說:「也許我們還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但是我們有最好的國王陛下!」在曼谷的機場、街頭、店鋪、影院中,隨處可見普密蓬陛下的畫像,泰國民眾會雙手合十,俯身跪拜,以示尊崇。
  從年少到年老,普密蓬陛下用了一生的時間,帶領泰國逐步走出貧窮落後的局面。泰國民眾為了表達這分愛戴,將國王陛下的生日十二月五日定為他們的父親節。節日當天,人們會全體肅立,齊唱《頌聖歌》,並由僧人領眾,為國王陛下誦經祈福。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聖君——「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若雷霆。」這樣的聖君自古以來都稀有難逢。
  泰國享有「東南亞糧倉」的美稱,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從事於農業生產,是亞洲唯一的糧食淨出口國,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獲得這樣的地位,普密蓬陛下功德甚偉。
  自登基起,普密蓬陛下就體察民間疾苦,足跡遍佈大半個泰國,用王室基金為農民修建水利等基礎設施。他還推行了皇家發展計畫。泰國國土存在大量的沙壤土、硬固土和紅土,非常不適於耕種,而且還有許多耕地的鹽分含量過高,國王陛下帶領鑽研,拿出了一系列改良辦法,有效的提升了土壤品質,確保了農作物的生長。在曾經因盛產鴉片而貧困落後的泰北山區,國王陛下推廣種植油茶、夏威夷堅果、茶葉與咖啡等三百多種經濟作物以替代罌粟(讀音:英素)種植,這不但減少世界上毒品的供應,也促進了泰北山區的安定與繁榮。
  普密蓬陛下還從泰國五省皇家領地裡捐出總共九千四百公頃,給當地農民用於練習耕作。截至目前,據說泰國全國已經擁有了三千多項皇家發展計畫,所以普密蓬陛下也擁有「農民國王」的美稱。
  國王陛下不但關心農業,也關心民眾的身體素質。他在自己的王宮裡種植水稻試驗田,創辦牛奶廠,免費發放牛奶給學校的學生。在國王陛下投資創辦的泰國農業博物館裡,工作人員給孩子們講解農作物種種種植的相關知識以後,帶領他們去田間學習栽種果樹,結束後還讓孩子們選了自己喜歡的小樹苗回家培育。孩子們說:「我們在博物館裡學到很多,國王陛下真的棒極了!」在泰國,老百姓病了,從入院到出院,只要三十泰銖就解決了。支持這些國民公益項目的,就是普密蓬陛下每年的產業收入。
  為表彰普密蓬陛下對改善泰國人民生活水準而做出的傑出貢獻,二OO六年,時任聯合國祕書長的安南先生向國王陛下頒發了全球第一個「人類發展終身成就獎」。誠如安南先生說過的:「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歸根結蒂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並且要賦予人民力量,包括為人民提供教育、保健、機會等等,這也是聯合國各項工作的中心。」普密蓬陛下的愛民如子,是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的體現,也是一切宗教仁慈博愛精神的最佳展現。
  彭博社新聞機構新出爐了「二O一七年痛苦指數國家排行榜」,泰國以失業率僅佔百分之一的超低百分比,再度被評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這是泰國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這樣的幸福果實來自於普密蓬陛下愛民如子所積累的成果。
  今天,我們在此追思普密蓬陛下,銘記他愛民如子的精神。願以此為契機,為全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深層次的思考,並帶來切實可行的實際行動。希望不僅泰國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也要讓每一個國家都能成為最幸福的地方,共同打造地球天堂、和諧世界。謝謝大家!
 
宗教教育實現寰宇和諧——二〇一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宗教教育與和諧」論壇演講
2017年9月27日
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
  尊敬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閣下、各國駐教科文大使代表、各位宗教領袖代表、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感到很榮幸,能夠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共同探討「多元宗教教育與和諧」,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話題。今日社會亂象叢生,如何才能夠恢復世界的安定與和諧?只有將宗教教育發揚光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經說過:「高級宗教的真實目的是將精神忠告和真理的智慧之光彰顯出來。」這與中文「宗教」的定義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文,「宗」有三種意思: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學、教化;「宗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宗教是人類不能缺少的普世教育,它所教導的是愛與和平,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特別是,宗教教育教導世人認識宇宙一體的事實真相,令人成聖成賢,其重要性無與倫比。因此,宗教教育確實能夠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為世界帶來安定與和諧。
  一、愛的教育
  一切宗教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愛」,這種神聖的愛是天性使然,它是人類一切善行的源頭。
  天主教說:「你們應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你們,你們也應該彼此相愛。」伊斯蘭教說:「安拉實是至恕的、全能的。」錫克教說:「我心中珍惜超過一切的乃是愛,它使我在塵世享有永恆的生命。」巴哈伊教說:「與人性的尊嚴相匹配的美德,乃是能以容忍、慈悲、同情和友愛來對待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眾人。」印度教說:「願在所有人眼裡我都是朋友;願在我眼裡所有人都是朋友;願我們在各人眼裡都是朋友。」道教說:「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儒家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佛教《華嚴經》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華嚴經》這段經文是說明慈悲心的重要性,慈悲心就是真誠無私的愛心。在佛門中,修菩提心要從慈悲心開始修起,佛是因大慈悲心而生菩提心。為什麼能生起大悲心?是因為憐憫一切眾生,見到一切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受眾苦,因此,佛就以平等無二的大悲心普度一切眾生。這就是聖哲所示現仁慈博愛的真心。
  二、倫理教育
  倫理教育指導人們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是人生的必修課。
  基督教說:「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不可苦待她們。」印度教說:「真正的妻子忠實於她的丈夫。男人的一半是他的妻子。」「毋輕忽敬神明、敬父母之責!奉母如神!奉父如神!奉師如神!奉客如神!」佛經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伊斯蘭教說:「當孝敬父母,當優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僕。」
  三、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指導人們什麼是正確的思想、言語、行為,是衡量人們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準則。
  猶太教說:「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不可無故作見證陷害鄰舍,也不可用嘴欺騙人。」「犯罪的第一步是邪念,二是輕視別人,三是傲慢,四是蠻橫,五是慵懶,六是銜恨,七是眼露凶光。」道教說:「積功累德,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巴哈伊教說:「不要為自己的事情奔忙,你們要全神貫注於能使全人類獲得幸福、使人類心靈和靈魂純潔的事務上面。」佛教說:「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四、因果教育
  因果教育教導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則,是人們趨吉避凶、改造命運的指導原則。
  儒家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天主教說:「他的凶惡必反轉到自己頭上,他的橫暴必降落在自己頂上。」「為人慈善是造福己身;殘酷的人反自傷己命。」「大量播種的,也要大量收穫。」基督教說:「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因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那行不義的,必受不義的報應。主並不偏待人。」伊斯蘭教說:「凡你們所遭遇的災難,都是由於你們所作的罪惡。」「善人們必在恩澤中,惡人們必在烈火中。」「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惡者自受其害。」
  五、一體的聖賢教育
  成聖成賢是宗教教育的終極目標,因為每個人本來就具備成為聖賢的潛能,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遮蓋了,暫時不能顯現而已。
  基督教說:「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為叫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伊斯蘭教說:「人類原是一個民族。」「我(安拉)的慈恩是包羅萬物的。」天主教說:「我們彼此都是一身的肢體。」猶太教說:「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錫克教說:「祂(真神)是無量壽的,是無生的,是永恆的。祂的存在乃是一所真實不朽的宅邸。」巴哈伊教說:「毫無疑問的,世界上所有人們的靈感,不分種族或宗教,都來自同一神聖的本源,大家都是同一上帝的子民。」印度教說:「阿朱納啊!且看那整個寰宇,不論是會動或不會動的事物,以及任何你想看到的東西,所有一切全部活在我之內,成為一體。」儒家說:「故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道家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佛教《楞嚴經》中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六祖壇經》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因為認識到一體,所以愛天下萬物就是愛自己,就能自自然然為一切眾生服務,如母愛子,無微不至。各個宗教的聖賢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是教導世人回歸一體;真正體會一體的觀念,這是人類最可貴的德行。
  綜上所述,我們相信,恢復宗教教育能幫助世人真正放下惡性競爭、鬥爭、戰爭,人類可以把地球創造成幸福、仁慈、道德、互助合作的快樂天堂,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偉大使命。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提倡辦宗教大學,培養宗教教育繼起的人才。現在,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準備設置「和諧博士」學位,請各宗教領袖推薦二十五位博士生,深入學習自己宗教的教義,同時也聆聽其他宗教的教義。幾年之後,希望成立宗教學院,乃至進一步成立宗教大學,培養出各宗教的傳教師,在網路、電視台講解宗教經典,全世界都能收到。希望將宗教教育的理念發揚光大,團結各宗教,造福全人類,這是宗教教育對世界做出最傑出的貢獻。如同湯恩比博士所言:「有著不同歷史的民族、文明以及宗教將融合成為一體,成為整個人類共同的傳承,這一天終將到來。」這也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理想與願望。
  最後,虔誠祝願宗教教育普遍全球,帶來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天下太平!謝謝大家!
 
提倡孝道 促進和平——二〇一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祭祖大典」談話
2017年9月28日
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
尊敬的各位大使代表、各位宗教領袖、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今日是眾神歡喜的吉祥日子。在各宗教神聖的保佑下,我們懷著無比喜悅、感恩的心情,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首次舉辦莊嚴隆重的「全球祭祖大典」,緬懷世界各族萬姓先祖。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盛典,值得銘記與懷念。
  世界各民族都有紀念祖先、表達對祖先敬愛的方式。今天所展示的,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典。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特別注重祭祖,從皇帝到平民,每年春秋兩次舉行祭祖典禮。那麼,祭祖具有怎樣的意義?
  一、緬懷祖德 提倡孝道
  祭祖的意義,首先是緬懷祖德,提倡孝道。正如樹木有根,才能枝葉茂盛,開花結果;流水有源頭,才能源源不斷,滋潤大地;人也一樣,有祖先的篳路藍縷、開疆拓土,才有後代的繁榮昌盛、安定幸福。不忘祖先的恩澤,緬懷祖德,是做人的基本德行;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將對祖先的愛發揚光大,利益當代,惠及後世,則是報答祖先恩德的最佳表現。
  世界各民族、各宗教都注重孝,注重對祖先與父母的親愛,將這種親愛逐漸擴大,去愛一切人,這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孝是平等的大愛。中國古代經典《孝經》上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個能使天下人心和順,人人互愛和睦、尊卑上下、和合無怨的道是什麼?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就從這裡產生。
  本次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會議的主題之一,是追念泰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這位深受國民愛戴的國王,一生愛民如子。他使我們想起印度歷史上的一位佛教護法——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教化國民,在石柱上刻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等三十三條法令,稱為「阿育王石柱」。這個石柱上的教誡,與今天祭祖大典的宗旨不謀而合。
《聖經》上說:「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音淑)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敬畏上主的人,必孝敬父母;奉事生他的父母,猶如奉事主人。」(德訓篇3:3-5, 8)
《古蘭經》上說:「欲從最善之門入天堂者,他必得令父母歡喜。」(Bukhari & Muslim)
猶太教經典說:「不尊敬父母的,子女亦不會尊敬你。」(Guide of the Perplexed)
錫克教典籍上說:「背棄父母者,拜神無用。」(Bhai Gurdas Ji Vaaran)
巴哈伊教典籍說:「與上帝交流時能不忘為父母代求的,將親蒙慈恩。」」(Selections 3:22)
印度教典籍說:「毋輕忽敬神明敬父母之責!奉母如神!奉父如神!奉師如神!」(Taittiriya Upanishad 11:1-2)
在道教,《太上感應篇》說:「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由上可知,與「仁慈博愛」相同的「孝」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共同的語言。
  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可以從「孝」字體現出來。在中文,「孝」字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上面是「老」,代表上一代;下面是「子」,代表下一代。「老」與「子」合成一個「孝」字,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不能分離。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顯示人類的過去、現在、未來互相關聯、互相影響,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不僅在時間上如此,在宇宙的空間上擴展,也是一體的,在這個一體的生命中,「父子有親」的親愛正是人人自性本具愛的原點,所以《孝經》上說:「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正是因為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的,所以必須愛宇宙的萬事萬物。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仁愛精神,是由父子有親的愛擴展到愛老祖宗、愛家庭、愛族群、愛社會、愛國家、愛全人類、愛千秋萬世的後代子孫。如此將孝的一體精神發揚光大,世界就能永續和平,這就是《孝經》上說,孝是使天下和睦的至德要道的理由。所以《孝經》明白的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世界之所以亂,主要原因在於自私自利,大家只愛自己的國家、政黨、族群、宗教,不愛他人的。如果能夠深切體會全人類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就能使國家與國家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就能實現世界和平。
  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的話值得我們借鑒,他說:「在彌補道德缺失方面,佛陀的教育與中國的古聖先賢孔子、老子,乃至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及芝諾的教育並無分別;亦與從公元前八世紀的先知阿莫斯到耶穌等,所有希伯來先知們的教導沒有分別。」湯恩比博士還語重心長的告誡世人:「這些精神領袖很明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現在也一定要聽從他們的教導。」湯恩比的話提醒我們,應該把東西方老祖宗、古聖先賢的教誨找回來,好好落實,才能恢復世界安定和平。
  二、禮樂教化 以和為貴
  祭祖典禮的第二個意義是,它是禮樂的教化,能夠陶冶人和平的氣質。《孝經》上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顯示禮樂對促成和諧社會與善良風俗的重要性。
  「禮」代表天地自然的秩序,能規範人類的行為,它告訴我們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天地萬物之間應該怎樣相處。中國傳統的音樂是指德音和雅樂,不是指靡靡之音。「樂」代表天地自然的和諧,優雅的音樂能夠調和人類的七情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五欲又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樂的作用就是讓七情五欲「發而不逾規矩、不過度」,使人們懂得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自我完善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祭祖典禮是禮樂教化的充分體現。典禮分為「預備、迎神」「祭祀」「送神、禮成」三大部分,從典禮開始到禮成,一共有二十九項步驟。中國自古講究「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整個祭祖過程都是貫徹這樣的精神。典禮從頭到尾都是以最恭敬隆重的儀式進行:開啟大門,提著燈籠、香爐、扇、傘的儀仗隊走出大門,迎接世界各族祖先進入會場。進到會場之後,虔誠的上香,恭請祖先們享用各式各樣的飲食,還三次正式的敬酒,表達真誠與敬意。讀誦祭祖文,表達對祖先德教的懷念,與繼承德教、促進和諧與和平的決心。祭祀完畢,還以隆重的儀仗隊恭送祖先們離開,然後焚化祭祖文,敬獻給祖先們。
  祭祖過程所使用的樂器也很特別:擊鼓與叩鐘的作用,在於引起人們的注意力,提醒大家祭祀禮儀必須誠心正意、畢恭畢敬,尊敬祖先文化的傳承;另一個作用,則是體會鐘鼓裡面是空空如也,但是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以此表示心清淨至極則生智慧,有智慧就能應萬變。演奏的樂器是用中國傳統的古樂器:古箏、古琴、笙、笛、簫等。演奏的樂曲有《咸和之曲》、《寧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都是安穩祥和的樂章,體現出中國人自古「以和為貴」的精神。
  禮樂教化不但成就個人良好的品行,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它強調,人人各安本分、各得其所,形成文化自覺。禮樂之邦是聖賢君子的理想國度,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好讓不爭。這也與本次國際和平會議的另一個主題相呼應:選擇惡性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會有受不盡的災難;放棄惡性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會有享不盡的福報。
  今天,我們恭逢盛會,以虔誠恭敬之心,共同致祭世界各族萬姓先祖,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嶄新的一頁。通過交流互鑒,讓人們看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們是可以團結互融的,這將為世界和平帶來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在此,我們虔誠祝願世界各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願世界各民族、各文化、各宗教都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祝願世界和平、永續大同!謝謝大家!
 
 
發揚宗教教育 促進安定和平——二〇一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大會閉幕致辭
2017年9月28日
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
   尊敬的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閣下、世佛聯主席宛納梅提先生、各國大使代表、各位宗教領袖、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年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和平會議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聚會,我們紀念已故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懷念他對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貢獻;我們聆聽了古今治國寶典《群書治要》的理念與實踐經驗;我們探討了多元宗教教育與和諧的密切關聯;我們瞭解了多元宗教教育如何化解衝突、促進和平,以及宗教之間的關係、宗教與環境的關係;我們共同祭祀了世界各族的祖先,這在教科文組織是一項創舉;我們聆聽了傳統文化與水結晶的報告;我們聆聽了世佛聯弘揚佛陀教育與促進世界和平的實踐經驗。如此多元而豐富的內容,顯示本次的國際和平會議,在促進世界和平的理論與實踐方面,有了長足的進展,成果也特別豐碩。
  在本次會議即將結束之際,我想再次強調宗教教育當中「一體的愛」的重要性;以及在實踐當中,必須「重義輕利」;同時,基於對因果法則的瞭解,所以能夠做到「安分不爭」;然後,我想舉出落實宗教教育的案例,來證明其可行性。
  一體的愛
  誠如我之前所說的,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普世教育。世界各宗教的核心都是仁慈博愛,而仁慈博愛的根源是因為大家是一體的,如同身體的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一樣。當牙齒咬到了舌頭,舌頭不會去報復,因為它們是一體的;當左手受傷了,右手自然會去撫慰左手,不需要任何理由,因為它們是一體的。同樣的道理,瞭解到無量的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時,我們的慈悲就是沒有條件的,能夠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真心。當真心流露出來時,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些性德就自然現前。
  在各宗教的典籍裡,都有類似這樣的記載:看到有人遭遇苦難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體會對方的痛苦而伸出援手,所謂「人饑己饑,人溺己溺」。這種惻隱之心,是人性當中本來具有的,這就是所謂的「良心」(真心),也就是「一體的愛」,也就是「神性」。將這種良心發揚光大,人人都能成為聖賢君子。但是人們的良心容易受到物質欲望所蒙蔽,而變得自私自利,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所以就需要宗教教育來教化人心。宗教教育的內容包括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和聖賢教育。而宗教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使人回歸到本性本善的良心、回歸到一體的愛、回歸到神性,那時,人就與神合而為一,就是聖賢,就生活在純淨純善的天堂當中。
  重義輕利
  回歸一體的愛,在實踐方面,必須做到重義輕利。所謂的「義」,就是正當的行為,乃是依循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聖賢教育去實踐的行為。
  自私自利是當今世界種種問題的根源。中國古代聖哲孟子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經看清楚了這個問題。有一次孟子去拜見梁惠王,梁惠王問他:「老先生,您從老遠的地方來到我的國家,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孟子回答得很好:「王何必談利呢?還有仁義啊!」孟子不願意談利益,他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如果一個國家,從領導人到老百姓都在爭奪利益,這個國家就很危險了!國家如此,家庭亦然,如果家庭中夫妻、父子、兄弟都在互相爭利,那麼這個家就不成為家了。
  如果人們只重功利,不講道義,為了滿足自私自利,背棄了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育原則,有利可圖時就是朋友,利益衝突時就是敵人;有利可圖就聯手,利益衝突就消滅對方,這樣的社會,人民無論貧富,都生活在不安、痛苦之中,這樣的風氣真的是禍患無窮!要扭轉這種頹勢,就必須振興宗教教育,端正世道人心,提倡重義輕利。將道義放在第一位,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人才會清醒,才會深刻瞭解:遵循倫理道德,人才活得心安理得;遵循因果法則,人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學習聖賢教育,人才能提升自己的靈性,獲得永恆的真實快樂。如此落實,人才能恢復良心、恢復一體的愛、恢復神性。
  安分不爭
  在前述四種普世教育當中,因果教育特別重要,但恰恰是最受忽視的環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因果法則是古人普遍接受的一種觀念。但是現在人目光短淺,又利欲薰心、急功近利,往往不相信因果報應。然而,因果法則是宇宙間運行的自然規律,不會因為人們不相信就不產生作用。「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要經歷足夠長的時間醞釀,善惡報應會分別顯現在作善和作惡者的身上,絲毫不爽。
  舉例而言,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必須知道獲得它們的原因和方法。具備了因,加上種種適當的助緣配合,才能得到果,這不是強求所能得到的。財佈施得財富,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這是它們的因果關係。如果能夠堅持,按照這樣去佈施,這三種福報都能得到。
  就財富而言,一個人今生能得多少財富,跟他今生與過去生所做的財佈施密切相關。所以命運是存在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該是你的,終究你會得到;不該你得到的,你怎麼爭也爭不到。所以福報是修來的,不是爭來的;爭,不但對自己沒有好處,反而會傷害自己。瞭解這個原理,人的心就安了,就會安守本分,不會作非分之想,更不會為了發財而違法亂紀、鋌而走險了。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但是命運不是定數,而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一個人毫不行善,而是不斷造惡,那麼他的福報與好運很快就會消耗完,接著來的是無盡的災難與厄運;反之,如果一個人努力斷惡修善,那麼他的命運就會愈來愈好,災難與厄運會很快度過,福報與好運會綿延長久。明瞭這樣的因果關係,人自然會重義輕利,因為他知道,注重道義所修的是福報的因,將來自然會感召福報;爭奪是受苦的因,將來必定會感召苦果。
  中國古代有個安分不爭的故事傳為佳話,後來編成《六尺巷》的戲劇,勸勉人落實禮讓的美德。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故事的主人翁是當時在朝廷擔任高官的張英,他一生為人處事以「敬慎」為懷。有一次,張英的老家與鄰居吳家,為了住宅基地的問題發生爭執,彼此不肯相讓,地方官員也勸解不了,於是張家的總管寫信派人送到京城,向張英報告這件事。張英回答給家人只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家人主動退讓了三尺;吳家見了深受感動,也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留出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六尺巷」的由來。張英之後,張氏家族世澤綿延、人才輩出,明清兩代近二十世,族中秀才以上功名者近千人,其中進士二十六人,舉人八十九人,貢生、國子監生七百餘人,呈現了「父子宰相」「三世得謚」「六代翰林」的光榮景象。凡此種種,都與安分不爭、厚德載物的敦厚家風息息相關。
  這個故事給予我們很重要的啟示,正與我們本次會議的主題相應:選擇惡性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有受不完的災難;放棄惡性競爭、鬥爭、戰爭,人類有享不盡的福報。這完全符合宗教教育與因果法則,值得大力宣導,普令世人覺醒。
  落實宗教教育的案例
  一、傳統文化教育中心
  二OO五年,我在自己的家鄉成立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向小鎮的四萬八千居民宣揚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聖賢教育。三個月的時間就成效卓著:家庭裡婆媳紛爭解決了,家庭和睦;鄰里之間的紛爭沒有了,鄰里和睦;社區大家不再丟垃圾了,社區整潔;商店不再有人偷竊,商店安寧;離婚率和犯罪率都大幅度的下降,小鎮祥和。有一個外來的人將錢包遺失在出租車上,出租車司機拾金不昧,將錢包送到警察局。失主得到錢包之後非常歡喜,取出很大的一筆錢來酬謝司機,但是司機拒絕接受。司機說:您不用給我錢,這是我應該做的;如果是從前,我會把錢包裡的錢佔為己有,不會還給您,但是我自從學習了聖賢教育之後,知道做人的道理,不應取非分之財,所以我把錢包還給您——不止我會這樣做,我們小鎮上每個出租車司機都會這麼做。從這裡可以看到,接受過普世教育的人,確實能夠回歸本善的良心,做到重義輕利,安分不爭,這才是最吉祥的人生。
  二、道德講堂
  這裡所謂的「道德講堂」,是指提供安穩的食宿環境,讓人放下一切牽掛與干擾,七天的時間裡,專注於學習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聖賢教育。如此的密集學習,效果非常顯著:七天之內,惡人改惡向善,暴戾的人變得和善,貪婪的人戒除貪心,忤逆的人變得孝順,婚姻面臨破裂的人和好如初……許許多多人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了重大的正面轉變。這充分顯示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只是沒有遇到正確的指導而已。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再度得到了肯定。
  三、幸福企業
  企業落實四種普世教育,員工定期輪流學習。企業以員工的幸福與顧客的滿意為目的,不以賺錢為目的。整個企業就是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老闆是大家長,員工都是家人,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發揮一體的大愛。如此,雖然不強調營利,結果企業的利潤自然不斷增長;雖然不強調解決問題,結果企業的許多問題自然消失於無形。
  四、新加坡宗教團結
  一九九九年,我們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用的是佛教的「四攝法」,也就是四種公共關係法。第一個「佈施」,多送禮、多請客,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第二「愛語」,講真正對別人有幫助的話;第三「利行」,做真正對別人有利益的事情;第四「同事」,具有共同的理想,從事共同的事業。九大宗教互相學習彼此的教義,互相參加彼此的大型活動,時常聚會交流,真正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新加坡政府非常歡喜,特別加以表揚,這對新加坡的社會安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圖文巴宗教團結
  二OO二年,我在澳洲圖文巴市成立「澳洲淨宗學院」,開始做團結宗教、團結族群的工作。我們每週六舉辦溫馨晚宴,準備美味的素食餐飲,免費招待任何願意前來聚餐的人。晚宴上還有餘興節目表演,也有宗教教義的分享,在這個交流的平臺上,大家互相認識,加深友誼。圖文巴也舉辦青年學習營,參觀各宗教的活動場所;宗教領袖定期聚會研討;各宗教代表固定時間在廣播電臺播講宗教教義。圖文巴各宗教代表與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區宗教人士一起,從各自宗教聖典裡粹選精華三百六十小段,合集成為《宗教經典三六O》,方便各宗教人士互相學習彼此的教義。圖文巴有志之士共同發起,希望將圖文巴構建成全世界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從二O一三年到二O一六年,圖文巴代表團連續四年在教科文組織匯報和諧的成果。今年三月,教科文組織九個國家大使代表訪問圖文巴,印象非常深刻,認為確實是落實了和諧的理念,做出了和諧的榜樣。
  結語
  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歷史的發展是先有宗教,然後科技再從宗教中衍生出來。科技從未能夠替代宗教,並且我預計,它永遠不能替代宗教。」由湯恩比博士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宗教教育是人類不可欠缺的。
  我從事宗教團結與宗教教育將近二十年,經驗告訴我,宗教教育確實能夠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關鍵在於宗教之間必須時常交流往來,增進彼此之間的認識與情誼,才能真正達到效果。因此,多年以來我一直期望有人能夠成立宗教大學,培養宗教教育繼起的人才,讓這些人才在一起學習,互相交流與觀摩。現在,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準備設置「和諧博士」學位,請各宗教領袖推薦二十五位博士生,既深入學習自己宗教的教義,同時也聆聽其他宗教的教義。幾年之後,希望成立宗教學院,乃至進一步成立宗教大學。從這裡培養出來的各個宗教傳教師,將在網絡電視臺講解宗教經典,讓全世界人都能收聽。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計畫!希望有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將宗教教育的理念發揚光大,進一步團結各宗教,造福全人類,這將是宗教教育對世界做出最傑出的貢獻。
  最後,虔誠祝願宗教教育普遍全球,帶來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天下太平!祝願在座的各位身心健康、六時吉祥、光壽無量!謝謝大家!
 
二〇一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祭祖大典」紀實
BACK TOP